一直以來,我國招投標市場上都有資格準入的規定。但是從最近的政策取向看來,資質簡化已經成為國家"放、管、服"布局的重要部分。
關于資質改革,國務院是這樣表述的:"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優化資質資格管理,簡化建設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資質認定"。
住建部也提出"堅持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
但是,對于已經具備高等級、多類別資質的企業來說,他們本來可以享受到資質紅利,依靠資質掛靠就可以獲取高額收入,資質改革并不是一件好事。除了已經獲得資質的企業,資質改革還動了誰的奶酪?取消招投標市場的資質門檻到底有沒有必要?資質管家小編為您詳解。
資質改革會觸動哪些人的利益?對哪些人來說是利好?
資質改革其實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取消資質必然會侵犯既得利益獲得者的利益。
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高資質、多資質的企業來說,本可以享受資質紅利,資質改革最直接觸動的就是他們的利益,他們將會減少一大部分掛靠收入;另外,資質取消了,自然也不需要審批了,相關的資質審批部門的飯碗也被砸了。
對于那些沒有資質的新辦企業或者以前沒有資質靠掛靠資質接工程項目的企業來說,一方面,以后可以省下大批掛靠費用,是重大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如果資質取消后,招投標市場上沒有配套政策及時出臺,也可能導致招投標市場上仍然以資質作為資格認定,那么沒有資質的企業還是需要掛靠資質接工程項目,甚至掛靠不到資質的企業無法參與招投標。
資質是企業從事建筑施工、咨詢等業務的資格證明,代表企業在某個建筑領域的等級及可以承攬業務的范圍,既是企業能力的證明和認定,也是一種準入門檻。
幾乎在所有招投標文件中,都有對投標企業的資質文件要求,然而,真的有必要嗎?
一、資質門檻違反市場公平性原則
資質的設定把無資質和低資質者擋在了門外,一方面,妨礙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資源配置的不均導致資質成為了尋租掛靠的工具,使企業資質成為可以交易的"商品"。
其次,政府也不應該長期對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服務性收費采取資質門檻和政府指導價進行保護,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各種所有制企業都應該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平競爭的環境。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使各種商品生產和服務實現優勝劣汰,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資質設置增加整個社會交易成本
由于資質是企業開展業務的敲門磚,于是企業為資質的申請辦理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無異是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政府審批等行政成本,也會產生權力尋租等腐敗問題。
資質改革對政府來說是簡政放權,是一次自我革命。
資質徹底取消行不行?資質取消后企業應該怎么辦?
弱化企業資質,甚至取消資質認定,這是市場化取向,是改革的大方向,也是人心所向。但是,徹底取消資質也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市場亂象,比如一些沒有相應能力的企業憑借某些關系承接相關業務。
那么,取消資質后應該以什么方式代替資質評審呢?
企業以品牌形象取代企業資質,政府部門以備案制替代資質評審。
最后,弱化或取消企業資質肯定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建筑企業也將面臨重新洗牌,低資質或無資質卻施工能力技術力量強的企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只要好好把握,就一定能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