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近日印發《關于在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沈撫新區先行先試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兩區”內將對投訴舉報多、安全隱患大、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失信行為、有違法違規記錄等情況的市場主體,加大檢查力度,適當增加高風險企業的抽查概率和頻次,并將隨機抽查結果納入市場主體的社會信用記錄。
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沈撫新區是推進“放管服”改革的排頭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由此成為擺在政府部門面前一道要求更高的考題。面對規模眾多、層出不窮的市場主體,傳統的政府大包大攬、主要依靠人力監管的方式顯然已經過時。對于“兩區”來說,除了需要盡快提高自身監管能力和業務水平之外,培育和涵養企業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已經是大勢所趨。
商有商道,在大浪淘沙的商界,能夠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的企業,無一不具有誠實守信的特質。有經濟學者認為,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基礎是道德。今天,當我們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當全面改革不斷深化,誠信既是社會交往中的最好名片,也是創業發展的無形財富。“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不只是古訓,更是當代市場經濟的精髓所在。
道德大廈的矗立,離不開制度“四梁八柱”的支撐。一段時間以來,之所以產生失信者吃香、守信者吃虧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究其根源,信用體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有漏洞,往往是癥結所在。加強誠信建設,關鍵在于制度化。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更應把推進誠信制度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為改革和發展提供信用體系這一道德“基礎設施”。通過建立信用聯合懲戒、經營異常名錄、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等,不斷完善健全市場主體守信獎勵、失信懲戒機制,把道德倫理的軟性規則與制度規定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最終營造出“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的制度環境,讓人們選擇誠信更有底氣,對社會信用的前景更有信心。
推進誠信制度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須在落細、落實上下功夫,把誠信建設與推動轉型升級、轉變政府職能結合起來,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在治理重點領域、解決突出問題上求突破,在激勵守信、懲戒失信上見實效,只有這樣,誠信制度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